石景山区位于北京西部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39°59′,东经116°07′~116°14′,东至玉泉路与海淀区毗连,南抵张仪村与丰台区接壤,北倚克勤峪与海淀区搭界,西濒永定河与门头沟区为邻。辖区东西宽约12.25千米,南北长约13千米,最东端距天安门14千米,总面积85.74平方千米。 石景山区下辖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及鲁谷街道9个街道,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之一。
石景山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2023年全年平均气温为14.1℃,较常年平均值(资料1991-2020年,下同)13.2℃偏高;2023年全年总降水量786.6毫米,较常年降水量565.9毫米偏多。
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继东城、西城之后第三个没有农业户籍人口的城区,下辖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及鲁谷街道等9个街道。全区有46个民族。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56.4万人。
聚焦产业转型增进效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重点功能区提质增效。扩大“长安金轴”消费金融影响力,发行“点石成金”区域主题信用卡,“三卡+消金”实现税收54.8亿元。改革提升中关村石景山园管理体制机制,在全市率先落实“一园一方案”,园区实现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4.9%。打造新首钢科幻产业集聚区,成功举办2023中国科幻大会,落地科幻企业和机构184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实施银保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方案,651地块基本建成,31家机构落户中电科智能科技园,推动银保园向“金融+科技”高端产业综合示范区转型。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成立首支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034地块主体结构封顶,先导区入驻率达到90%。虚拟现实产业园提质发展,华为(北京)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开启运营,11家企业入选“2023中国VR50强”,3家企业技术解决方案入选国家级案例。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智能算力中心落地,发布全球首个万字创作大模型“中文逍遥”。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美术馆”开馆运营,郎园park入选全国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我区荣获世界漫画大会“漫画城市”称号。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制定“金融八条”支持举措,成功举办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数字金融论坛,启动建设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综合性试验区,发行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科幻硬钱包”,落地北交所服务基地,现代金融产业实现收入1300亿元。完成23项科技专项成果转化应用,国高新企业保有量超过9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60亿元,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270亿元。举办北京电竞创新发展大会、TGA腾讯电竞运动会冬季总决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论坛,建成咪咕数智竞技体验中心,数字创意产业实现收入26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全市首家光场成像重大技术平台和超高清未来影像实验室,落地深空探测实验室、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评测实验室、5G元宇宙应用场景实验室,打造互联网3.0应用场景,首钢园13个路段获批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收入超过1000亿元。全区总部企业达到113家,2家企业获评北京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商务服务业实现收入310亿元。“五子”联动统筹推进。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全市首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5件,2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奖。深化“两区”建设,新增入库项目461个、落地项目335个,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出台首个区级层面吸引国际组织落户便利化政策包,新设外资企业41家、同比增长52%。成功举办服贸会专展,签约重点项目55项、落地49项。扎实做好国际开放合作区筹建,翔鹰大厦投入运营。加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举办通用人工智能算力论坛,加快推动数据(数字)资产进场交易,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预计超过1400亿元。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落实72项重点任务、11个重点项目,京西大悦城、远洋春秋里开业,举办京西消费节,发放消费券约2100万元,落地品牌首店67家,喜隆多等6个商圈获评“夜京城”特色消费场所。
聚焦城市更新激发动力,区域承载能力持续提高。规划引领不断强化。深入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全面推进特钢等6个街区控规编制,获评国家首批、本市首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城园融合步伐加快。与首钢集团开展区企高层对接7次,研究解决51项重难点问题,有序推进28项年度任务和60个重点项目,推动路网建设和水系连通,建成移交首钢东南区12条道路。推动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举办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永定河马拉松等200余场重大活动和赛事,首钢园入选北京微度假目的地。“首钢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城市更新稳步实施。有序推进17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33个重大项目。全面落实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年度57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成功举办第二届京西地区发展论坛,签约投资项目15项,投资金额近200亿元。完成“京西八大厂”搬迁调整,推进巴威北锅地块智能科技园区前期工作。建设产业载体资源管理系统,完成11处低效产业载体年度提升任务,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获批市级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典型示范项目。滚动实施109个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完工40部,2000年底前建成的符合条件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改造计划,“先体检、后改造”等5项经验做法面向全国推广,我区获国务院2022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坚持西部地区全域更新理念,制定天泰山旅游综合开发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启动西部浅山区生态文化廊道整治提升工程,研究推动“山上四村”环境整治和有机更新,西山绿道(石景山段)项目建设过半,净德寺遗址公园开放,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升级改造完工。完成76项“疏整促”任务,拆除违法建设1.4万平方米,改造提升6处公共空间,实施留白增绿1.77公顷,建设3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封顶,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基本完工,M11线模式口站开通试运营。建成田村路西段等6条道路,开工建设金安桥微中心人行过街天桥。基本完成北辛安、苹果园110kV输变电工程,银河大街热力管线工程开工,金安桥雨水泵站投入使用。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建2处密闭式清洁站,提升49条背街小巷环境品质。完成8项道路疏堵工程,开工建设刘娘府公交场站,建成电动汽车充电场站208个,淘汰处置全部在账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新增错时共享停车场8处、停车位459个,调色板花园、M11线模式口站一体化地下停车库开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四大工程,打造城市数智中心,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聚焦山水文化融城挖掘潜力,“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姿态进一步彰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推进。成功举办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和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实施14项文保工程,修缮石景山古建群,RE睿·国际创忆馆入选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首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获首批国家级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8个重点院落完成修缮,街区面貌不断提升、业态不断丰富,入选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北京市商业步行街高质量发展项目。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开馆运营,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壁画艺术数字展获评全国文旅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完成八大处公园园内景观和业态提升,成功举办西山八大处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建成全市首个文博元宇宙开放平台,全国首家数字藏品类博物馆在瞭仓挂牌,瞭仓书房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开展中国环境舞蹈展演等文化活动1.2万余场,原创话剧《模式口》荣获首届全国电力文学奖,创新“文化+”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助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获评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评优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善林长制,实施揭网见绿10.13公顷,改造开放2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新增15处公园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排名中心城区第一。深化“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严格落实河长制,国控市控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达标。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35家单位参与碳市场交易。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攻坚冲刺。坚持高位统筹、全域创建、标准化管理、常态化推进,持续开展“八大周边”专项整治行动,高标准完成28类652个实地点位达标验收,居民知晓度、支持度、满意度稳步提升。
聚焦民生福祉构筑合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抓实接诉即办工作,推进“热线+网格”加速融合,强化主动治理,办理群众诉求19.03万件。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头雁培育”工程和优才计划,培育“红纽扣”等老街坊品牌,认定“品质社区”68个,“以‘品质社区’点亮品质之城”获评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抓好两件“关键小事”,新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90处,完成10个物管会向业委会转化,开展物业考核评价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楼宇治理,“三驾马车”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办好42件民生实事和68项济困工程,救助各类困难群众65.63万人(户)次。实现再就业7819人,登记失业率为3.71%。落实优生优育服务政策,新增托育机构13家、托位570个。黄庄村棚改项目实现入住,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2864套、竣工2666套,配租1500余套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超过80%。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和金顶街小学建成招生,扩增5所普惠性幼儿园、1380个学位,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新建3个养老服务驿站、200张家庭照护床位,新增13个养老助餐点,提供助餐服务近4.5万人次,2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银杏家庭成长中心投入使用。推进五里坨医院建设,整形外科医院改扩建二期项目主体结构完工,首钢医院新门急诊大楼开诊。成立区疾控局,开展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医联体综合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长护险参保人数达42.8万人,区医保局获评全国医疗保障系统先进集体。举办金秋体育盛会等全民健身活动26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5万平方米,创建2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平安石景山建设不断巩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区公安分局获评全国“昆仑行动”先进集体。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石时解纷”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创新经验,“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持续做好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全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聚焦依法行政强化能力,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复人大建议121件、政协提案238件,办成率64.5%。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47次,集体研究重大问题356个。开展32个审计项目。统筹市区资金1.2亿元,实施55个支援协作项目。研究制定区属国资国企改革重组方案,提升平台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军地互办实事58项,高标准完成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推进“景贤人才”创业小镇建设,认定“景贤人才”42人。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开展“八五”普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审理行政复议案件383件,办理行政应诉案件116件,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