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由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湖北省中药技能大赛决赛在武汉举行,县长王海霞在决赛现场推介全省“十大楚药”之一的“英山苍术”。(受访者供图)
如何聚焦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7月15至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英山多地,蹲点调研该县中药材产业链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科研、品牌建设情况,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探究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期间,本报记者对英山县县长、英山县中药材产业链链长王海霞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全文:
7月17日,湖北辰美中药公司员工正在检测样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曹雯 通讯员 雷露 张晶晶
记者:英山发展中药材产业有什么优势?
王海霞:英山是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苗基地,湖北省现代中药材产业示范县、中药材特色产业优势区、道地药材“一县一品(苍术)”示范县。2023年,英山中药材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品质好,多种中药材以其优秀的理化指标受到市场青睐;基础稳,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8.6万亩,年产干品3万吨,2023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过35亿元;品牌靓,英山桔梗、英山天麻、英山茯苓、英山苍术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7月16日,湖北宏图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察看苍术苗的长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摄)
记者:英山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海霞:良种自给率还要进一步提高。优质苍术的种苗基地规模偏小,茯苓一、二级菌种本地自制生产用种不足。
精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不够,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中医保健、药膳养生等服务拓展不足,医养、康养融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7月16日,湖北宏图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分选苍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摄)
记者:英山建设中药材全产业链将重点在哪些环节发力?
王海霞:目前,我们把全产业链建设聚焦到精深加工上,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发力:
建平台,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别山茯苓产业园。
育龙头,内部培优扶强,外部招大引强,梯次培育深加工企业。
重研发,聚焦苍术、茯苓等主导品种,加强与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战略合作,推进“院政企”三方合作,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拓市场,依托“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加快中药材特色供应链建设,进一步连接企业、产业和市场。
7月17日,农民正在湖北英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做百合粗加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摄)
记者:英山是如何从众多药材中选定“英三味”的?
王海霞:药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收集中药材1892种,其中在英山境内生长1181种,适宜人工种植的常用中药材有300多种,在其中选定苍术、茯苓、天麻作为“英三味”主要有两点考虑:
一方面,这三味药材在英山种植有基础。苍术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占国内茅苍术市场份额80%左右。茯苓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15%以上,并远销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天麻种植规模1.6万亩,也是产量大县。
另一方面,这三味药材在市场上品牌有影响。英山苍术是“十大楚药”主推品种,我县苍术种苗基地还入选了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苗基地。英山茯苓品质优越,“楚吉牌茯苓”被评为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标志品牌,出口免检。英山天麻认可度高,在广州、亳州交易市场上广受欢迎。
记者:当前黄冈正全力建设国家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试验区,英山如何找准定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海霞:我们立足英山中药材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县域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建设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按照“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的总体思路,聚焦苍术、茯苓、天麻三个小赛道,重点抓好“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建设专业园区,优化专项政策,做实专业配套,突破性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力争在黄冈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中显特色、作贡献。
同时,通过打造品牌矩阵、建立标准体系、强化溯源管控、加强品牌营销等举措,围绕“区域公共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打造“英三味”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申报苍术、茯苓湖北省地方标准,制定英山苍术、英山茯苓标准化种植和加工团体标准。搭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溯源体系。组织企业参加中医药文化贸易交流活动,积极承办相关学术会议,加快推动道地药材“走出去”。
7月16日,湖北宏图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展示他们的新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毅 摄)
记者:英山的中药材企业实力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地位,英山将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
王海霞: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如何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我想重点是围绕“加减乘除”这四个字做文章。
主动服务做“加法”。深化大综窗改革,创新设立“帮代办”“潮汐”等窗口,简化流程,优化程序,进一步提升便捷度。常态化开展千人进千企行动,送政策、解难题、找市场、提信心,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自我革命做减法。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升级“六办”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打造“冈好办·毕办好”政务服务品牌。
整合创新做乘法。立足先行区创建“小切口”,聚焦降低成本、提升效能等环节,推出“人力共享、用工无忧”“让涉企资金结算零跑路”“企业所得税一键申报”等试点项目,切实让企业在改革中享受便利。
亲商重商做除法。推行“好差评”“市场主体评科股长”“第三方评估”等评价机制,从“企业视角”和“项目视角”对营商环境进行“全流程体检”,真正做到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说了算。